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小時睡得少長大易社恐?新研究揭示青少年缺覺影響社交的神經機制


2022年05月29日

  不過,睡眠不足還有一些影響或許不那麼明顯,卻能在多年以後悄然影響人生。你或許想不到,成年後的社交障礙,也有可能是青少年時期睡眠不足埋下了隱患。

Neuroscience)的研究論文通過小鼠實驗揭示,青少年時期睡眠受到幹擾,會直接影響成年後的社交行為,與陌生小鼠交往時出現社交缺陷。相反,如果能在青少年時期設法補充睡眠,則能幫助自閉症小鼠在成年後大幅改善社交障礙。

  一個人每天需要睡多長時間,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出顯著的變化:在嬰幼兒時期,每天一大半的時間都在睡覺;隨著不斷進行的生長發育,我們對睡眠的需求不斷減少,直至進入成年期,睡眠時長通常穩定在每天7-8小時。

development)中,睡眠可能扮演特殊的角色。」

  為了回答青少年時期的睡眠具體如何影響大腦功能,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組實驗,在小鼠的青少年期(出生後35~42天),讓它們連續5天、每天少睡4小時。結果,這些小鼠成年後,與對照組正常睡眠的小鼠相比,社交行為出現了異常。

  正常情況下,剛成年的年輕小鼠就像初入社交場的年輕人一樣,對於陌生小鼠有著天然的好奇,在同時面對已熟悉的小鼠和陌生小鼠時,也會對陌生小鼠更感興趣,會積極地與之社交。然而,經曆了青少年期睡眠幹擾的被試小鼠卻失去了與陌生小鼠社交的強烈興趣。用研究人員的科學術語來說,它們喪失了對於社會新穎性的偏好。

  而當研究人員在小鼠年齡稍大一點(出生後42~49天)進行同樣的睡眠幹擾,發現也能引起類似的偏好喪失,但效果較不明顯。更晚一些,也就是成年期之後,同樣程度的睡眠不足,則不會引起社交行為的改變。

  這些結果表明,青少年期的睡眠對於日後的社交行為有特別的功能。

tegmental

  具體來說,VTA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和其神經纖維投射的伏隔核(NAc)以及前額葉皮層(PFC)組成中腦-皮層/邊緣系統通道,在動機、成癮和獎賞相關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對於社會性動物——無論是人類還是小鼠,社會性刺激普遍被認為是一種「獎賞」,因而VTA也調控社會行為。

photometry)、結合新型多巴胺熒光探針(GRABDA

  結果一致表明:對照組小鼠最初遇見陌生同伴的時候,無論是VTA的神經元響應,還是在NAc的多巴胺釋放,都有最大的反應;隨著熟悉程度增加,神經反應逐漸降低;而出現新的社會刺激——新的陌生小鼠時,又會出現大幅反應。

  但在青少年期缺覺的小鼠中,這種神經反應模式消失了!無論VTA神經元還是NAc的多巴胺釋放都不再對新的陌生小鼠產生響應。不僅如此,這些小鼠的大腦中,從VTA到NAc的投射被異常加強了,提示青少年期睡眠幹擾有可能影響了發育過程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布線和精確化過程,導致其成年後的多巴胺系統無法對新出現的社會性刺激做出及時有效的響應。

  後續研究指出,處於睡眠的不同階段時,VTA多巴胺神經元有不同的狀態,青少年期正常的睡眠/清醒循環有助於將VTA神經元的興奮性水平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避免其在發育過程中被過度興奮,從而形成正常的多巴胺能環路系統和社交行為。

  這項研究還探索了增加青少年期睡眠來改善成年後社交行為障礙的可能性。「在多種神經發育障礙,例如孤獨症、精神分裂症中,睡眠障礙出現的比例高達50%~80%,特別是在青少年患者中。更有研究發現,在孤獨症病人中,睡眠障礙與社交障礙的嚴重程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

  利用一種基因突變導致孤獨症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藥物增加青少年期的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或是通過光遺傳手段選擇性增加皮層慢波組分(NREM睡眠的重要特征之一),或是通過化學遺傳學手段抑制VTA的電活動水平,均可以大幅改善這些孤獨症小鼠的社交障礙,使它們在成年之後面對陌生同伴時不再表現「社恐」,而是呈現出相對正常的社會新穎性偏好。

  盡管這些結果來自小鼠實驗,而人類的社會行為更為複雜,社交行為的改變與睡眠的關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這些結果足以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睡眠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大腦正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來說。

「對於處在大腦和身體持續發育、性格和各種行為習慣逐漸定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保證每天充足的高質量睡眠可能尤為重要;而對於那些不幸罹患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發育疾病的青少年,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嘗試用改善睡眠的方式,來緩解或者預防未來可能惡化的社交障礙症狀,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資料:

Wen-Jie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