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上網 = 「裸奔」?單憑瀏覽器的曆史記錄就能鎖定你的身份


圖片出處:unsplash.com 

通常,網頁瀏覽器會記錄用戶訪問過的網站列表,即網頁瀏覽曆史記錄,這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特別熟悉的日常之一。

但是,如果網頁瀏覽曆史記錄可以用來識別每個個體呢?我們下面要介紹的研究,恐怕會讓你對這件習慣的事情有新的認識。

就在本月舉行的

如此看來,盡管人類還沒有成為

「互聯網指紋」的敏感性

Mozilla

此次論文。圖片出處:usenix.org

參與者首先和

有趣的是,2012年和2020年的兩次研究,還證明了時代在不斷「進步」:八年前,對於用戶訪問量最大的前50個網站,識別用戶的准確率為38%,對於500個網站的數據集,准確率為70%;今天,以50個網站為基礎的重新識別准確率為50%,以150個網站為基礎的重新識別准確率為90%。

圖片出處:usenix.org

事實上,網頁瀏覽曆史的敏感性不難理解,因為用戶偏好通常是固定的,一段時間的瀏覽習慣也會比較穩定,網頁曆史記錄往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重大變化,而且某種程度上,它們能傳達用戶的豐富信息,甚至能捕捉用戶的心理或用作人口統計數據。

由於網頁曆史記錄的獨特性和穩定性,在某些方面,它們確實類似於生物識別數據。

Mozilla

網頁瀏覽記錄會被明確劃為「個人信息」嗎?

更壞的消息是,團隊觀察到,眾多互聯網機構正無孔不入地收集這類信息,從而利用瀏覽記錄建立用戶檔案或者作為標記符,在整個互聯網上追蹤用戶及用戶行為。

研究團隊發現Alphabet、FaceBook理論上有著最高的訪問記錄識別率,圖片出處:usenix.org

而且和

隱私研究人員、2012年論文作者之一的

如果根據這些信息有可能從許多人中識別出特定的用戶,這些信息也就具有了個人數據的屬性。

目前,全球最權威的數據隱私法規之一《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26)

簡而言之,當該數據能識別出個人時,這類數據將自動受該法規(GDPR)管轄。

而在我國,與個人數據隱私保護最直接相關的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正式出台,但2019年10月發布的專家意見稿中,也已將「網絡瀏覽曆史」劃入個人信息範圍。

圍繞這個話題,2020年國內也有一起非常典型的案例:愛奇藝的超前點播多重收費機制被其用戶吳先生起訴,在敗訴之後,又被指侵犯隱私,因為愛奇藝在案件庭審中提交了原告用戶吳先生的觀影記錄,目前,對該案件的的審理還在進行中。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互聯網平台的權限邊界都應該退一退了。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