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加更多班,得更多病


2022年01月10日

  不知從何時起,「加班」逐漸成為職場人心照不宣的一種日常。在北上廣打拼一年,誰要是還沒邂逅過幾次淩晨四點的城市,都不好意思開口聊事業。

  然而,最新科學研究發現:你每況愈下的身體健康,和你每日俱增的工作時長,脫不了幹系。

Lancet

  加更多的班,得更多的病

Ervasti帶領團隊完成了這項龐雜的研究。

  在研究正式展開之前,Jenni等人通過在PubMed中搜索關鍵詞,整理出了截止2021年6月所有關於過度工作與健康之間關聯的研究。

  他們發現,以往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比如疾病涵蓋範圍過窄(主要是心髒代謝疾病和抑鬱症)、沒有限制隨訪時間等。

  為了更全面地分析過度工作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在證據上彌補這些不足。

  於是,他們將疾病涵蓋範圍擴大至46種常見的身心健康狀況和4種不同原因的死亡,以獲得長時間工作與綜合身心健康狀況的關聯結果。同時將監測疾病和死亡的隨訪時間限制在被訪人群的65歲(常見的法定退休年齡)。

  接下來便進入正題了。研究團隊選擇在歐洲4個國家進行多隊列研究。

  首先選擇來自芬蘭的兩個前瞻性隊列作為主要分析隊列,其中包含了研究所需的50個疾病和死亡終點的數據;而後選擇了來自瑞典、丹麥和英國的多個隊列作為複制分析隊列。

  所有參與者與國家健康登記處的電子健康記錄相關聯,隨訪結束時間在2009年至2020年之間,具體時間取決於研究隊列。

  在工時劃分上,研究者將每周工作時長劃分成「<35小時」、「35-40小時」、「41-48小時」、「49-54小時」及「≧55小時」五檔。

  其中,「<35小時」包含兼職工作者,「48小時」是一道分水嶺。因為歐盟工作時間指令(2003/88/EC)保證了員工將每周工作時長限制在48小時內的權利,這意味超過48小時就算工作過度了。而「≧55小時」則被定義為「長時間工作」。

  來看看歐洲4國的打工族們表現如何。

  初步分析下,59599名參與者中有2747人(占總數的4.6%)被界定為長時間工作。這種長時間工作模式在男性參與者中的比例為9.6%,遠高於在女性中的占比(2.9%),且在較低社會經濟群體中更為普遍。

  總體上,長時間工作人群出現疾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13.8年,出現死亡的時間為15.3年。

  一病病所有

  那麼,這群每周工作≧55小時的歐洲人,他們的健康狀況到底怎樣呢?

  研究者在校正了性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和不同隊列因素後發現,在50種常見的身心疾病中,有14種疾病(28%)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風險與長時間工作相關,其中相關性較高的有6種(12%),如糖尿病、細菌感染、心血管死亡、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工作與全因死亡無關。

  此外,通過檢查相關疾病發生的時間順序,研究者還發現,這些疾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例如糖尿病,既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與細菌感染雙向影響,也和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受傷(跌倒)之間存在相關性。

  換句話說,長時間工作很有可能讓你「一病病所有」。

  長時間工作≈996福報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舒一口氣,覺得那些每周「爆肝」工作55個小時以上的人中,一定不包括自己。

  那麼,我們來算一筆賬。

  如果按平均時長來算,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上班族,除去日常睡覺、吃飯、通勤的時間,每周工作55個小時,就意味著在周日不加班的情況下,周一至周六每天工作9-12個小時。簡單點說,就是996。

  對,就是你,福報人!

  話雖如此,我們倒也不必過度驚慌。

  根據這項研究結果,我們能夠得出,在歐洲國家中,長時間工作與糖尿病、細菌感染、心血管死亡等不良健康結果之間具有相關性,但總體來說相對溫和,且與全因死亡無關。

  正如研究者在論文結尾指出的那樣,為了獲得更加平衡的觀點,未來的研究還需檢驗長時間工作和健康益處之間的關系,以及和工作晉升、工作保障的改善之間的關系,這兩者都是重要的健康資源。

  此外,還需進一步分析不同原因下的長時間工作,是否會導致不同的負面健康結果。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要說完全不加班,似乎也不太現實。

  可是,要不要拿「超長待機」作砝碼、不惜舍棄身心健康去賭一份事業,就是每個打工人自己的選擇了。在這裏還是要奉勸各位讀者愛惜身體,避免長時間工作。

  畢竟,你賺的錢最後不一定是你的,但你爭取的健康最終一定屬於你。

  論文鏈接:

  來源: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