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2021年人類發現了多少近地小行星?


2022年01月06日

  2021年,近地小行星發現數量再創紀錄,年度發現數量首次超過3000顆大關,達到3095顆。與此同時,近地小行星發現總數量達到27834顆,逐漸逼近28000顆大關。

  那你知道,

  近地小行星發現誰執牛耳?

  還有可能導致全球級災難的漏網之魚嗎?

  哪種類型的近地小行星發現數量最多?

  地球哪個月份最危險?

 近地小行星發現誰執牛耳?

  2021年,近地小行星年度發現數量首次突破3000顆大關,達到3095顆。

  這其中排名前四的望遠鏡分別是:

1408顆,發現占比45.5%;

1286顆,發現占比41.6%;

163顆,發現占比5.3%;

11顆,發現占比227顆,發現占比

  在過去10年中,卡特琳娜已經奪取了7次冠軍。其餘3次都是以微弱劣勢,屈居泛星計劃望遠鏡之後。考慮到卡特琳娜並不突出的口徑,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跡。

  泛星計劃望遠鏡自服役以來,一直表現突出,與卡特琳娜望遠鏡互為瑜亮,奪取了3次冠軍,7次亞軍。

  而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 (ATLAS),則完全走了另外一條路,其放棄了深度巡天的想法。利用小口徑(60cm)、多設備(2台服役,2台在建)、超大視場(幾十平方度,而卡特琳娜和泛星計劃望遠鏡的視場為幾平方度)、快速重訪能力(2天可視天區重訪,而卡特琳娜和泛星計劃望遠鏡重訪要10天左右)、低成本(僅數百萬美元),走出一條與眾不同差異化的道路:只看臨近地球的小尺寸小行星。

  如果說卡特琳娜和泛星計劃意在遠距離(幾千萬至億公裏之外)發現直徑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ATLAS)則意在發現大量直徑幾十米的暗弱小行星。這些小行星數量極其龐大,非常暗弱,在遠處是極其難以發現的。但當這些小行星臨近地球的時候,其亮度會迅速增加,小口徑望遠鏡也能夠看到它們。但機會是轉瞬即逝的,這些小尺寸小行星可能馬上離開地球飛向深空,也可能馬上撞擊地球。像卡特琳娜和泛星計劃望遠鏡10天左右的重訪時間,無疑會有很多漏網之魚。

  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ATLAS)就是跟在卡特琳娜和泛星計劃望遠鏡後面撿漏,用大視場快速覆蓋可視天區,盡可能地發現這些漏網之魚。難怪人家名字自信地叫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其實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撿漏王。

  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ATLAS)這種差異化發展理念效果非常好,以極低的成本(數百萬美元),連續5年居於全球第三。卡特琳娜、泛星計劃望遠鏡、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構成一個深度、廣度、頻度兼具的體系。

Surveyor上場了!

還有公裏級直徑近地小行星尚未被發現嗎?

  直徑公裏級的近地小行星能夠導致全球級災害,理論上編目完成率已經超過了95%。但仍然存在漏網之魚。

  2021年,共發現了5顆直徑公裏級的近地小行星,總數量達到889顆。而理論上,直徑公裏級近地小行星大概930顆左右。意味著,還有40+顆直徑公裏級近地小行星尚未被發現。這些小行星分布在什麼軌道上?為什麼沒有被發現?

Tololo

  這五顆公裏級小行星,無一例外,都是高傾角近地小行星,傾角分別為20,30.6,31.9,36.5和47度。也就是說它們大部分位於遠離黃道面的位置,而我們的望遠鏡,在掃描策略設計時,大部分只考慮黃道面附近,因此黃道面外存在漏網之魚。其中3顆為地外型,1顆為地內型,這兩種類型對人類都沒有威脅。僅有1顆為外叉型,即Apollo型,而這顆小行星預計100年後才會飛臨地球,屆時距離地球仍然有幾百萬公裏。

  對了,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ATLAS)不僅能撿漏幾十米級小尺寸小行星,也能發現公裏直徑小行星。

  實際上,對人類威脅最大的還是直徑140米級近地小行星。在這方面,泛星計劃是冠軍,發現了256顆,發現占比為55.5%;意味著,泛星計劃望遠鏡在直徑140米小行星發現方面能力更強,這是合理的,畢竟其口徑最大(兩台1.8米)。

  亞軍為卡特琳娜,發現了132顆,發現占比為28.6%;意味著卡特琳娜是一個全能王,大小通吃。

  季軍是地球撞擊末端告警系統(ATLAS),人家還發現了32顆直徑140米級小行星,發現占比6.9%,真可謂物美價廉。撿漏王名不虛傳。

  直徑大於140米、與地球最小軌道交會距離小於750萬公裏的小行星也被稱為潛在威脅小行星(PHA)。這類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摧毀一個中小型國家,是人類重點防範的對象。在2021年,發現了90顆潛在威脅小行星。

  但實際上,即使是直徑20米小行星也可能導致顯著傷害。比如2013年,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事件中,一顆直徑18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上空30公裏高空爆炸,當量約30顆廣島原子彈,導致了接近1500人受傷,3000棟房屋受損。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或者空爆高度更低,後果將更為嚴重。

 哪些類型的近地小行星發現數量最多?

  根據近地小行星軌道與地球軌道關系,可以將近地小行星分為Amor型、Apollo型、Aten型和Atira型。

  Amor型,可以簡稱為地外型,位於地球軌道外側,與地球軌道無交叉;

  Apollo型,可以簡稱為外叉型,主要運行在地球軌道外側,但近日點在地球軌道內側,可能撞擊地球;

  Aten型,可以簡稱為內叉型,主要運行在地球軌道內側,但遠日點在地球軌道外側,可能撞擊地球;

  Atira型,可以簡稱為地內型,位於地球軌道內側,與地球軌道無交叉。

  截至2022年1月1日,人類共發現27834顆近地小行星。

10125顆,占比36.4%;2021年新增發現1822顆,新增占比32%。

  Apollo型發現了15521顆,占比55.8%,這部分是發現占比最多的小行星;2021年新增發現1822顆,新增占比58.9%。

2161顆,占比7.8%;2021年新增發現279顆,新增占比9%。

  Atira型發現了27顆,占比0.1%;2021年新增發現5顆,新增占比0.16%。

  可以看出,新發現占比中Apollo型,即外叉型稍多。

 哪個月份地球最危險?

  發現小行星最多的月份集中在秋季,10月份達到頂峰,單月數量為400顆;也許是因為秋高氣爽,晴天率比較多。

  發現小行星最少的月份集中在夏季,7月份達到極小值,單月數量為128顆;可能跟夏季正值亞利桑那州雨季,卡特琳娜望遠鏡趴窩有關。

  一方面說明選址很重要,晴天率是選址的一個重要指標。另一方面也說明,7月份可能是全球最危險的時候。因為此處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處於雨季,小行星可能乘虛而入。當然,如果未來,可以將望遠鏡放到天上,就可以不受天氣因素影響。

劃重點

  又到總結的時候了,還是不得不說一句:在近地小行星發現這個領域,美國基本等於藍星能力總和。所有其他國家加起來,也不過是美國的零頭。

  除了需要防禦小行星帶來潛在威脅外,小行星在未來還可能是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如果我們在小行星發現領域無所作為,怎麼能指望未來能在星辰大海開發中引領潮流呢?

  最後,請關注近地小行星防禦、探索和開發,支持中國的近地小行星防禦、探索和開發事業!

  再忙,也要記得仰望星空!

  來源:行星防禦與利用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