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中秋為啥吃月餅?


2021年09月20日

  快到中秋節了,先祝大家中秋快樂,闔家團圓。

  八月節吃月餅,五月節吃粽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早就是生活裏的「定式」,如果不遵守,老母親可能會把慈祥的目光射向你,告訴你「千百年傳下來的怎麼好不吃呢」。

  其實,在中秋節拿塊月餅吃,完全是曆史的巧合,在兩千年的時間裏,任何一個拐點出現變化,都不會形成今天的節俗。

  一塊月餅裏,既藏了曆史的偶然,也藏了發展的必然。

  餅——上有所好

  有人說月餅是周朝始創,純粹胡扯。

  在漢代小麥大量傳入我國之前,即使有小麥零星傳入,我們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把他變成白面。早年的磨非常粗糙,也不是圓形轉圈的,有點類似於中藥店裏的碾子。這種磨只能用於脫粒和簡單粉碎,搞成面是遠遠不夠的。

  藥碾子

  漢代開始,白面開始進入漢人的生活,書裏開始出現各種「餅」。那時的餅,並不是今天的烙餅、燒餅,而是泛指一切白面做的東西,比如面條面片就叫「湯餅」,這些我們都多次說過。直到宋明時期,《水滸傳》裏武大郎賣的類似蒸饅頭的東西不還叫「炊餅」嗎?

  這其中有一種餅,叫胡餅。這是西域傳過來的食品,白面烤制,上面撒有「胡麻」,就是芝麻。這種原始形態的胡餅就類似於今天的饢。

  今人複刻的胡餅

  按說這麼簡單的食品,又不在新疆那種對保質有要求的地區,應該是得不到太多的重視,一定會被後來的花樣繁多的主食所取代。但,這個時候,決定我們中秋節吃上月餅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漢末的倒黴天子漢靈帝。

  《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沒有漢靈帝,胡餅不會成為時尚食品,更不會發展出後面花樣繁多的點心。

  到了唐朝,胡餅早就五花八門了。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了一塊保存非常完好的唐代寶相花紋胡餅,可以看到,那時的胡餅,不僅變厚了,還出現了豐富的壓花,芝麻也不再是必須。這就是月餅的基本雛形了。

  唐代寶相花紋胡餅

  月餅——經濟大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面食中加餡的做法。

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

  羊肉餡餅,饞了

  宋朝是我國飲食大發展的一個時期。原因也很簡單——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宋代實行的「不抑兼並」土地政策使土地交易市場發展壯大,大量農業人口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促進了商業繁榮。

  人民有了閑錢閑心,自然想著吃點好的。

  宋代城市商業空前發達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地方風物的書,書裏有這麼一段:

  「

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

  可以看出來,面食點心的種類是真豐富啊!月餅藏在其中很不起眼。它只是商業大發展時代的一朵小花,如果沒有後幾百年的社會變革,它的地位也遠不會像今天一樣。

  宋代食品空前豐富

  中秋月餅——民心所向

年)農曆八月,這不就是中秋節嗎?

  這邏輯顯然不成立,蘇大爺都沒說它叫月餅,就算叫月餅,也和中秋節扯不上。

  東坡:我沒說過

  宋代的《武林舊事》和《夢粱錄》都提到了「月餅」,也都有專門的「中秋」條目,偏偏二者無關。在宋代鄭望的《膳夫錄》中有「卞(卞梁)中節食」一項,列舉一年中各節日的食品,其中有「中秋:玩月羹」,而沒有提月餅。說明宋代過中秋還喝湯呢。過中秋吃月餅這件事,還要往後推三百年。

?)著《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

  老版《紅樓夢》裏的月餅

  《明宮史》更寫道: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曰「團圓餅」也。

  這就已經是官宣了。

  中秋本來是祭月的節日

  為什麼出現了幾百年的月餅在這個時候開始和中秋節聯系了起來?

  想來也不難理解。從北宋末年到明初,中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下,國土割裂,人民分離。中秋節從官方祭月的屬性慢慢的變成民間期盼團圓的寓意。

  有明一朝,苛捐雜稅甚重;到清朝又是「外族侵略」,人民對於團圓、平安的渴望越來越多,中秋節、月餅、團圓就成了連綿詞。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