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十年後塑料汙染或超聯合國標准6倍,10億人力也難以清理


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全球的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

在香港海灘上發現的一次性口罩。圖片來源:oceansasia.org

今年

  觸不可及的清塑目標

多倫多大學環境與進化生物學系的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團隊發現,即便將治理目標根據策略拆解成三個小目標,它們依舊是幾乎難以達成的。更何況想要完成它們也不是件容易事:首先,需要將全球塑料產量減小

  疫情期間的塑料經濟學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塑料汙染的治理變得難上加難。自疫情發生以來,各國政府紛紛出台隔離政策,人們的出行減少,對石油的需求也隨之降低。石油需求的下跌導致了供需差異的增長。其中一個後果是:新塑料的生產成本要比舊塑料的回收再生成本更低了——極低的成本誘惑促使各國通過石油原料生產新的塑料(virgin

與此同時,全球對塑料制品的需求急速上升。根據中國疫情期間的數據,今年二月我國每天生產的一次性口罩就達到了

一家口罩生產工廠。圖片來源:Aly

此外,疫情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提高了塑料需求量。在新加坡為期八周的隔離生活中,人們對於外送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在這期間產生的塑料垃圾,包括食物外賣的塑料包裝、送貨上門的日用品包裝袋等,造成了整個城市共計

為了盡快處理數量過多的塑料醫療垃圾,疫情期間出現了許多廢塑料處理的不當策略,如移動式焚燒,直接填埋或就地焚燒等等。然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面對嚴重的塑料汙染現狀,要想扭轉局勢,唯有推動整個塑料產業的轉型。Chelsea

同樣,來自莫納什大學的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