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WD

新浪科技訊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白矮星具有極高的密度,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恒星演化階段的終點。換言之,它們是恒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

這顆被稱為WD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魯·範德伯格在一份聲明中說:「WD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會摧毀附近的行星,之後任何靠得太近的行星通常都會被這顆恒星巨大的引力撕裂,」範德伯格說,「對於WD

首次發現這類行星?

範德伯格及其同事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淩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的數據,發現了WD

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於2020年1月退役前不久,研究團隊還利用該天文衛星在紅外光下對WD

考慮到白矮星形成的過程,我們很難認為白矮星會成為TESS和其他行星搜尋任務的理想目標。當類太陽恒星的氫燃料耗盡時,它們會膨脹成紅巨星,吞噬並摧毀鄰近軌道上的任何東西。例如,大約50億年後,當太陽變成一顆紅巨星時,它將摧毀水星、金星,也許還有地球。紅巨星最終會坍縮成白矮星,其質量通常與太陽相當,但所形成的球體只比地球略大一些。

因此,科學家相當肯定地認為WD

研究作者之一、夏威夷雙子星天文台的助理天文學家許偲藝在同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很早就知道,在白矮星誕生後,小行星和彗星等遙遠的小天體向內散開在這些恒星周圍。它們通常會被白矮星的強大引力撕扯,變成一個碎片圓盤。」

「這就是當安德魯告訴我這個系統時,我如此興奮的原因,」許偲藝表示,「我們也看到了行星可能向內分散的跡象,但這似乎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顆行星完整地完成了整個過程。」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是什麼推動了WD

但是,「最可能的情況是,在WD

幸存的岩石行星?

對行星科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來說,WD

範德伯格等研究人員在另一篇論文中探討了這種可能性。這篇論文發表於9月16日的《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The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一台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原計劃於2007年發射升空,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項目嚴重超支,發射時間數次推遲。目前該望遠鏡的總耗資已達98億美元,根據計劃,它將於2021年10月發射。研究人員確定,只要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5次淩日,就能夠發現這顆行星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特征。

卡爾特內格目前是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的主任,她在聲明中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只需要觀察25次淩日,就可以探測到潛在表明該行星上生物活動的氣體組合。」

「WD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