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中國哪些地區更容易地震?


2022年06月02日

  自公元前780年有地震記錄以來,中國大陸以及近海地區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700次(1900年前記錄嚴重不全),遍布全國除貴州、浙江外的所有地區。中國以世界陸地面積的7%,囊括了三分之一的大陸強震。僅在20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死於地震的人數就達28.5萬,占主要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半數以上。進入21世紀,相繼發生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岷縣地震和魯甸地震,每次都對當地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的創傷。

  每次地震以後,人們心裏總是不自覺地犯嘀咕:我這裏會不會發生地震呢?會發生多大的地震?若掌握了這樣的信息,就有可能針對性的進行預防措施:建設更牢固的房屋,進行防震演練。

  事實上,通過對中國多年積累資料的分析,中國的地質工作者已經分析出中國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他們把中國劃分成了六個一級地塊,即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和東北亞。六個一級地塊下面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多個次一級的塊體。而地震,就容易發生在地塊的邊緣。

  左圖為中國的地塊,橙線為板塊邊界,藍線為一級地塊的邊緣,綠線為二級地塊的邊緣。右圖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2000年中國4級以上地震分布圖。兩圖對比,可見地震多發地區與地塊邊緣重合度頗高。在這些地塊邊界上,發生了中國100%的8級以上大地震,這些邊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6%。也就是說,中國16%面積的國土發生破壞性大地震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地區。

  來自高原的力量

  討論這個話題,總免不了要提到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高隆起,給人的印象似乎它是一個巨大的完整塊體。但實際上,青藏高原是由若幹個次一級的塊體構成的,塊體與塊體之間以大斷裂為界,這些大斷裂一直延伸到雲南、四川,乃至到越南、泰國所在的中南半島。這些大斷裂多為走滑斷裂,每年的滑移速率為3~15毫米,在這些斷裂的控制下,青藏高原的內部物質正源源不斷地向高原周緣流動。

  在青藏地塊及其周邊,發生過多次強震。最近的一次就是發生在2008年發生在龍門山地區的汶川地震,相信每個人對這次地震記憶猶新。而在1920年,在寧夏海原,發生了一次8.5級大地震,造成約29萬人死亡。1950年,西藏墨脫發生了8.6級地震,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1年,在昆侖斷裂上,發生一次8.1級地震,所幸當地是無人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這一帶小地震更多,比如2016年2月,新疆於田7.3級地震,就發生在阿爾金斷裂的西端,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在玉樹-甘孜斷裂上。另外,在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麓和河西走廊,人口稠密,曆史上也曾發生多次大地震,比如1932年酒泉昌馬7.6級地震,約7萬人遇難,1927年武威古浪縣,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4萬多人。

  青藏地區的地震帶與地震曆史記錄(截至1996年)

  青藏高原向東緩緩沖去,造就了南北地震帶。這個地震帶北起寧夏,經過甘肅東部,進入川西、雲南。這裏人口稠密,地震非常頻繁,幾乎集中了中國半數的8級以上大地震。海原地震、汶川地震、麗江地震以及2014魯甸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內。

  西域震動的群山和安詳的盆地

  廣闊的新疆,是西域地塊的領地。

  5億年前,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洋中散布著一些大陸地塊,比如塔裏木、准噶爾。在隨後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大洋慢慢閉合,而這些散布的地塊就慢慢地拼合到一起,在各地塊的邊界形成山脈,比如天山、阿爾泰山,就是這樣產生的。這些大陸地塊內部比較穩定,但邊界比較軟弱。西域地塊曾沉寂了一段時間。但進入新生代之後,隨著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碰撞,這裏又活躍了起來。

  新疆地貌特征,就是三山夾兩盆。自北向南,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天山、塔裏木盆地、昆侖山交替前行。盆地是堅硬的地塊,受到擠壓的時候不易變形,比較穩定。但後來,印度板塊推著青藏高原向北運動,遇到盆地的阻擋,應力傳遞到軟弱的山脈,造成了原來已經比較穩定的地塊邊界重新活躍,地震多發。

  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區是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樣,隆起於兩大板塊的碰撞,發育有多條活動強烈的斷裂帶,地震多而大。

  20世紀內,新疆已經發生過多次強震,比如1902年,喀什地區的阿圖什城發生了8級大地震;1906年,瑪納斯縣發生7.7級大地震;1931年,新疆東北的富蘊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近幾十年來,喀什伽師縣多次發生7級左右地震,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新疆境內的地震帶與地震曆史記錄(截至1996年)。

  總之,新疆的阿爾金山、天山山麓,西部與中亞各國交界、帕米爾高原是地震的多發區,震害嚴重,而盆地內地震相對較少,震級也較小。

  「複活」的華北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創傷,至今仍讓人無法釋懷。

  唐山位於華北地塊之上。地質上的華北,範圍遠大於地貌上的華北平原,還囊括了陝西、河南、遼寧的大部分,河北、山西、山東的全部以及內蒙古的南部,渤海、黃海以及朝鮮半島的南部。華北地塊內部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子單元:鄂爾多斯地塊、華北平原地塊和魯東—黃海地塊,可以說這三個部分各有特色。

  華北地塊作為一個整體,曆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地體,早在18億年前就已經形成,進入穩定的演化期。在侏羅紀之前(2億年前),華北地塊的內部一直都比較穩定。但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華北「複活」了。華北複活的原因現在還有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這和東部的太平洋板塊向華北下面俯沖有關,複活的表現是華北的地殼開始減薄並沉降,岩漿活動活躍,地震火山頻發。但是,以太行山為界,華北僅在東部複活,而西部變化不大。

  華北地塊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斷裂,郯廬斷裂帶,是華北地塊和魯東—黃海地塊的分界。它南起長江,向北延伸到東部,分為兩條(一說三條),進入俄羅斯,僅在中國境內就有兩千多公裏,是華北平原地塊和魯東—黃海地塊的分界。郯廬斷裂帶形成於中生代(2億年左右),近期的活動可能受到了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之下俯沖的影響,較為活躍。

  鄂爾多斯地塊,約相當於現今黃土高原的主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質單元。它內部十分穩定,沒有記錄到過大於6級以上的地震。但在周緣,地震活動非常活躍,稱鄂爾多斯周緣斷裂帶。它西面的銀川盆地內,發生過1739年平羅8級地震,死亡約5萬餘人,1561年發生中寧7.5級地震。在鄂爾多斯地塊的南緣,渭河地塹內,曾於1556年在西安東部的華縣發生過一次強烈地震,據統計死亡約83萬人,並重創西安,小雁塔的塔頂被震落。而在鄂爾多斯地塊的東部的山西,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慘烈地震,比如1303年洪洞縣8級地震,造成幾十萬人傷亡,1695年臨汾8級地震,另外,在原平、靈丘、忻州等地也多次發生7級以上的強震。

  相比之下,華北平原地塊更為不寧。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發生過6.7級邢台地震、7.4級渤海地震、7.3級海城地震、7.8級唐山大地震和7.1級灤縣地震。1668年,山東臨沂發生過一次8.5級大地震;1679年在北京的平穀縣,發生了一次8級地震。頻發的大地震現身於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區,帶來了多次深重的災難。

  至於魯東—黃海地塊,它大部分位於海裏,曆史地震記錄較少。但近年來也曾發生過多次5級左右的地震,可能存在有一個潛在的地震帶。

  華北地區的地震帶與地震曆史記錄(截至1996年)。

  華北地塊地震的特點是周期特別長,同一條斷層上大地震的發震周期為上千年,甚至萬年,超過人類文明史,記錄很少。華北平原又覆蓋著厚厚的松軟沉積物,掩蓋了斷裂,我們僅知道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加之大量的人類活動改造了地震形成的地貌,給研究華北地震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可以說,除了鄂爾多斯地塊內部,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地震的威脅之下,研究程度又非常低,而這裏又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防震,不能有絲毫松懈。

  華南大地的庇護與大海的憤怒

  中國的東南地區,從屬於南華地塊。所謂「南華」,包括了華南和南海兩個次級地塊,大致以中國東南海岸為界。

  華南地塊非常古老,其內部非常穩定,地震頻率較低,震級也都不大。華南的內陸地區,是中國最不容易受地震危害的地區之一。

  但東南沿海,存在一系列的活動斷裂,發生過震級較大的地震,這可能和受到東部菲律賓板塊的俯沖擠壓有關。1605年在海南瓊山,發生7.5級地震,致使沿海70多個村莊沉海,死亡數千人。1918年,在廣東南澳近海,再次發生7.5級地震,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福建海外也不安寧,1604年,泉州海外發生一次8級大地震,此後,還發生過多次較強地震。現在研究認為,在台灣海峽至海南島的海域內,存在一條或若幹條活動斷裂,具有發生大地震的能力。

  華南地區的地震帶與地震曆史記錄(截至1996年)。

  華南地塊的東部邊緣台灣,則是中國地震頻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台灣是亞歐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相互俯沖擠壓的地區,位於板塊的邊緣,非常容易發生大地震。1999年發生於日月潭南方的7.6級集集地震,全島有震感,造成2321人死亡。

  至於南海地塊,基本沒有較大地震,地震的頻率也很低。

  東北與西南的對比

  東北亞地塊在我國國內的部分非常穩定,雖然郯廬斷裂從此經過,但活躍性較低。從曆史地震來看,東北地區地震發生的頻率遠小於其他地區,強度也不大,和華南內陸基本相當。但是,也會發生一些中小震,比如2016年早些時候發生在吉林松原的5級左右的群震。

  長白山地區是本區地震相對活躍的地帶,但是,這些地震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的震源非常深,一般大於200公裏。這是由於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直達600公裏之下,發生地震。

  東北地區的地震帶與地震曆史記錄(截至1996年)。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東北成為較少受到地震危害的地區之一。但在中國的另一端,西南邊陲的雲南,正在逃跑的滇緬地塊卻暴躁不已。

  滇緬地塊,不止包括雲南和緬甸。紅河斷裂以南的幾個市(州)和中南半島都是它的地盤,其南部邊界可能到達了蘇門答臘島。這個地塊是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擠壓的過程中,被擠出來的一塊,向南逃逸而去。

  雲南地區的地震帶與地震曆史記錄(截至1996年)。

  在逃逸的過程中,我國境內的部分遭受了強烈的變形,內部有多個斷裂帶,曆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如1988的臨滄耿馬地震,7.6級;1976發生在景洪州龍陵縣的7.3級、7.4級地震,兩者前後僅隔兩個小時。

  編輯的話:知道了哪些地區更容易發生地震,就需要對這些地區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在關鍵區域科學設防、對公眾進行防震訓練,需要時間和金錢。但做到了這一點,會給未來多一分保險。

:Olivine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來自果殼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