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除了亞洲蹲和蒙古褶,它也是我們的種族天賦?


2021年09月20日

  編輯:Fangorn

  舔一舔你的上門牙內側,是不是感覺左右有楞,牙面也有點凹?當舌頭從內側劃過兩顆門牙,是不是像經過了一個「m」型路線?可能你天天舔門牙,不覺得兩邊有楞有什麼奇怪。但其實,世界上大部分人的上門牙內側是平的,根本沒有楞!

  門牙有楞,有何特殊?

  實際上,這些左右有楞的門牙,只在東亞人和北美印第安人中有特別高的出現率。

  因為西方人、非洲人、東南亞人、太平洋島嶼人等人口中基本看不到這類樣貌特殊的門牙,所以這種內側有楞的門牙幹脆成為了東北亞人民的特征之一。沒錯,印第安人是從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大陸去的,與現代東亞人分家不到3萬年。學術界給這種牙齒扣上了正經名字,叫做「鏟形門齒」,因為它內凹的造型像個鏟子。

  有時候,人們會把這種門齒和內眼角蒙古褶稱為蒙古人種的特征。但隨著對現代人起源研究的不斷細化,我們所發現的古代人類遷徙、融合的線路越來越複雜,無法用單一幾個地區來統一概括發源地。所以現在人類學界正盡可能地避免以幾個種族來劃分人群,反而強調地理格局。在這裏,我們暫時說「鏟形門齒」是東亞人和美洲原住民的高頻特征。

  鏟型門齒,從何而來?

  為什麼別人都沒有鏟型門齒,但我們有呢?因為基因變異啊!

  為什麼這個變異擴散廣泛且持久呢?畢竟,不僅東北亞人有,美洲原住民也有,所以這個基因變異很可能在他們遷到美洲前就出現了。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個變異導致了選擇優勢,讓東亞居民更適應當地環境。

  基因變異導致了選擇優勢!

  優勢?難道門牙有楞便於吃飯嗎?不,根據現在的研究,這個變異和吃沒有關系,和牙齒本身也沒太大關系。門牙長楞只是搭上了基因變異的順風車,祖先根本不care。我們的基因很忙,很多事情都要找到同一個基因,一個基因影響多項生理特征,這稱為多效性。與「鏟型門齒」相關的就是一個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大概3萬年前,它在大約現在的中國中部發生變異,名字叫做外異蛋白A受體基因,變異後簡稱為EDARV370A基因型,在東北亞和北美原住民中有很高的出現率。

  這個基因型除了讓牙齒更像鏟子,還影響了許多事情,包括增加汗腺和皮脂腺、增加乳腺、加粗發幹。

  選擇優勢,如何體現?

  乍看之下,這些油膩膩的腺體是不是有些不討喜?實際上,東亞人祖先獲得選擇優勢的功能就在這裏面。至於到底哪一個才是終極答案,研究者們給出了不同的假說,包括排汗說、保濕說和最新出現的增加維生素D說。

  為了排汗

  東亞的夏天,經曆過的非洲人民都知道,熱,悶熱,比非洲還熱!這樣的夏天,排汗不暢快怎麼行?會中暑,會宕機!

  電風扇?不存在的!

  而且,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慘。我們可以改造環境,古人不僅改造能力有限,還要外出采集狩獵。農業曆史很年輕,大概一萬年左右。在此之前,人類都要長途跋涉找食物,每天的運動量都能占領現代人的封面。所以一旦排汗不夠、身體過熱就很危險了,可能連營地都回不去。在林草豐美的夏季,如果有更多的汗腺,從而成功排汗、增加行動能力、獲取資源,那就很有選擇優勢了。

  但是,這個假說有個問題——3萬年前真的熱到要變異嗎?地質信息表明,在3.2萬年前一段濕暖期結束後,從3.2萬年開始的1.7萬年,氣候轉向幹冷,史稱「最後盛冰期」,聽著就很冷。當然,冷是相對的,這一萬多年也不會一直冷下去。至於在那段時間,增加汗腺到底是不是選擇優勢,還需要更精確的古DNA信息和氣候資料來支持。

  為了保濕

  有夏天就有冬天,有考慮散熱的就有考慮抗凍的。經曆過北方冬天的人都知道,冷風刮過像刀割,少抹了擦手油就長凍瘡。所以,在一年四季除了夏天都幹燥的東北亞大地,保濕非常重要。

  我們的皮脂是天然的潤膚霜。皮膚是健康防線,而皮脂是防線的防線。皮脂除了能抗衰老,還能讓皮膚保持滋潤、殺死有害細菌、避免幹裂及潛在的外傷感染。所以說,別老嫌棄臉油頭油,如果一點皮脂都沒有,那麼冬天只能靠眼淚來保濕了。

  想象一下,古人沒暖氣也沒加濕器,只能在冰天雪地裏點個篝火。如果皮膚不好,長了凍瘡,一動都不得勁,冬天也不能碰水,那就沒法叉魚也沒法采集狩獵了。富人靠科技,窮人靠變異,古人過得還不如紐約皇後區的彼得同學,怎麼就不能靠變異增加皮脂腺了呢?皮脂腺一增加,皮膚的保濕能力增強,就能用柔軟的皮膚和四肢活過冬天,這是多麼重要的選擇優勢啊!

  為了增加維生素D

  這個假說來自一篇複雜度令人頭禿的文章,發表在2018年5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篇文章的論點一般人聯想不到:乳腺增加與維生素D攝取。

  乳腺增加到底與維生素D攝取有什麼關系啊?

  維生素D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廣告裏說維生素C美白、維生素B改善情緒,為什麼卻沒有維生素D的廣告呢?這是因為,只需要陽光照射,人體就可以合成這種必需營養素。但如果照射強度不夠,人體無法合成足夠的維生素,則會影響免疫功能和鈣質吸收。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嚴重的代謝和免疫問題,例如小兒佝僂病和成年軟骨病。

  世界之大,還真有人得不到足夠的陽光照射——這就是高緯度人民的生存問題。半年都見不到正經的天亮,大部分紫外線又在斜穿大氣層時被吸收了,維生素D豈不是要斷供?

  維生素D斷供可該怎麼辦?

  這時候,自然母親又慈悲為懷地伸出了橄欖枝。第一個方向是增加紫外線的吸收。皮膚中能「搶走」紫外線的黑色素之流,反正用處不大,就不要了!於是發生了變異,一部分古人類膚色變淺。第二個方向裏則沒有出現減少皮膚色素的基因變異。2萬年前,東北亞大地與現在北美的阿拉斯加相連,形成一片廣袤的陸橋,稱為「白令陸橋」。橋下是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裏的海魚正好富含維生素D,就算沒有海魚,動物肝髒也是極好的。

Elias/www.nps.gov

  成年人吃肉不在話下,可嬰兒怎麼辦?白令陸橋緯度接近北極圈,半年不見陽光。為了發育,嬰兒只能從母乳中獲取維生素D,而這還是得靠基因變異。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正是這種基因變異,增加了東北亞母親乳腺導管分支,與身體裏調節血脂水平的基因共同作用,最終增加了母乳中維生素D和脂肪的含量,讓嬰兒在缺乏光照的環境中也可以順利成長。

Paul

  以上這些假說都各有道理。也許EDARV370A基因型為各種因素都增加了選擇優勢,也許又會有新研究對這個基因變異提出不同的解釋,這都令人期待。同時,這個基因型也不會是對鏟形門齒的唯一解釋,比如它無法解釋早於3萬年的東亞材料,因而對鏟形門齒的研究還會繼續下去。

  現在舔舔你的牙齒,是不是感到很特別呢?每個人的牙齒都是不一樣的哦。

  參考文獻

EnvironmentalDidModelingAEnhancedApplication

  來源:果殼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