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別的,只要科學

尋找新冠源頭,還應調查這些國家?長文解讀WHO新冠病毒溯源報告


圖片來源:pixabay

3月30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日內瓦發布了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的可能性最大,而病毒來自實驗室泄露是「極不可能」的。此外,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的最初來源,研究人員有必要調查疫情在其他國家早期傳播的可能性。

而在這些結論的背後,是120頁的權威調查報告,以及聯合團隊在武漢長達1個月的實地調查研究。這篇報告包含了哪些全新的科學信息?它能為尋找病毒起源提供怎樣的幫助?在這裏,我們將帶來調查報告的詳細解讀。

報道 

從最初的華南海鮮市場,到在蝙蝠、穿山甲體內發現的近親病毒,再到國外陸續出現的新冠病毒早期傳播證據……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後,追溯病毒的源頭成為一項備受關注,卻也撲朔迷離的工作。事實上,病毒溯源的意義不僅在於找到此次全球大流行的起點,而且對於避免產生新的動物宿主、降低病毒在未來再次出現的可能性,都有著重要意義。

去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WHA)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HO)繼續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以及各國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尋找新冠病毒的天然動物宿主、傳播至人類的途徑以及中間宿主。7月,WHO與中國討論後共同制定了階段性研究計劃,並決定對武漢進行初步的短期調查,從而更好地理解病毒如何傳染至人類,以及早期如何在人群中傳播。

今年1月14日,在首例新冠確診病例出現1年後,一支聯合調查團隊抵達武漢,開啟為期28天的調查研究。此次調查團隊共包含34人,其中17人為中國科學家,另外17人由國際專家組成,他們分別來自10個國家以及WHO和OIE組織。FAO則對本次研究進行全程監督。

在近一個月的調查期間,團隊分別從流行病學調查、動物和環境調查、分子流行病學和生物信息學調查的角度出發,從大量已發表及尚未公布的數據中,試圖揭示新冠病毒起源的真相。

  華南海鮮市場:並非源頭

在新冠疫情初期,由於患者多與華南海鮮市場存在交集,因此這裏一度被認定為疫情的發源地。但隨著更多早期病例以及病毒序列研究的出現,人們發現部分早期新冠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因此病毒在進入華南海鮮市場之前,可能已經在人群中傳播。此次聯合調查團隊通過流行病學和病毒的基因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

其中,流行病學團隊匯總了國家法定傳染病信息報告系統(NNDRS)中,2019年12月的所有174個新冠病例(包括了實驗室確診及臨床診斷病例)。其中,有55.4%的人有前往市場的經曆,但值得注意的是:22.6%的人曾前往其他市場,卻從未與華南海鮮市場產生交集;而只去過華南海鮮市場這一座市場的,也僅占28.0%。

這一組數據說明,雖然早期疫情中的很多患者接觸過華南海鮮市場,但也有相當數目的病例與其他市場有關,而另一些則與市場毫無關聯。

與此同時,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小組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為了明確病毒在疫情早期的多樣性,他們獲取了中國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數據庫中,2019年12月的所有冠狀病毒序列,並且將這些信息與武漢早期的流行病學數據整合,進行了深度分析。結果顯示,盡管一些與華南市場有關的病例樣本含有相同的病毒基因組,表明他們可能屬於同一簇;但另一些病毒基因組則展現了疫情早期病毒的多樣性,表明在華南市場感染簇外,還存在其他的未被檢測到的傳播鏈。

結合流行病學及基因組研究的結果,WHO報告指出:華南海鮮市場不是本次疫情暴發的源頭。不過,華南海鮮市場在疫情暴發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以及新冠病毒如何進入該市場,仍尚無定論。

  起點:需關注更多地區

在推翻病毒的華南市場起源論後,如何進一步追溯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源頭,成為科學家面臨的又一個難題。此前,已經有10餘個團隊采取不同研究手段,追溯了新冠病毒的最近共同祖先出現的時間。這些研究得出的時間點相近,多在2019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之間。

此次聯合調查團隊則是根據66個早期病例的基因組測序結果,推測出新冠病毒最近共同祖先的出現時間。他們的分析結果與之前的多項研究相符——病毒的最近共同祖先最有可能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之間出現。不過調查報告也指出,這項分析只是基於分子序列數據的預測,尚不能為新冠病毒起源時間提供切實的證據。

流行病學調查小組也為新冠病毒在武漢出現的時間提供了佐證。研究團隊聯合武漢市233家衛生機構,對2019年10月1日-12月10日之間,具有呼吸道症狀的所有76

既然2019年新冠病毒直至年末才開始在武漢傳播,這是否意味著病毒在進入武漢之前,已經在其他地區出現了?在今天的聯合團隊中方專家組發布會上,中方組長梁萬年就表示:「新冠病毒從動物傳染到人,直至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的暴發可能經曆了很長的時間,也可能是長距離的移動,包括跨境的移動。」而武漢作為最早報告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病毒最早出現的地方,這個判斷「在科學家中是有共識的」,因此病毒的溯源需要更廣闊的視角。

在此次調查報告中,研究團隊也引用了此前其他國家的一系列研究,並提出早在武漢的第一例病例出現之前,其他國家也可能存在未被報道的新冠病毒傳播情況:

例如,意大利的首例確診病例出現在去年2月21日,但在2019年12月中旬,意大利米蘭的廢水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的RNA片段;而采集於12月上旬,當地一位疑似麻疹患兒的口咽拭子樣本中,檢測到的病毒序列也與武漢的新冠病毒序列一致。此外,在法國、巴西、美國的研究中,也報告了病毒可能在2019年末已經出現的間接證據。

基於包括上述結果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比最早檢測到的病例早了數周。當然,報告也指出,這些研究的結論尚未得到確認,並且相關研究的質量也不夠高。但這些初步的結果表明,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調查這些可能存在的早期傳播事件。

  潛在傳播途徑

在新冠疫情暴發後不久,多項研究就從病毒的基因序列中,捕捉到新冠病毒天然宿主的線索。例如,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與菊頭蝠中冠狀病毒的同源性達到96%,因此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動物宿主;而管軼團隊的研究則從走私自東南亞的馬來穿山甲中,檢測到與新冠病毒具有較近親緣關系的冠狀病毒,因此穿山甲有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不過,包括這兩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在內,現有的研究從蝙蝠、穿山甲體內檢測到的只是與新冠相關的病毒,而不是新冠病毒本身,因此目前還無法真正明確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更不用說確定病毒傳染至人類的路線圖了。

就在新冠病毒天然宿主的搜尋工作有所停滯之時,一些西方專家和媒體甚至提出疫情是由武漢的實驗室泄露導致的——雖然沒有任何依據,但這個荒謬的「假說」還是受到了一些西方媒體及民眾的歡迎。

對於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WHO的聯合調查團隊是如何看待的?在最新報告中,根據現有的科學數據,他們詳細評估了4條潛在傳播途徑(動物直接傳播、中間宿主傳播、通過冷鏈/食物傳入、實驗室泄漏)的可能性:

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的可能性最大,為「很可能」到「非常可能」(likely

通過動物(蝙蝠)直接傳播為「可能」到「很可能」(possible-to-likely);

通過冷鏈/食物傳入為「可能」(possible);

通過實驗室泄漏傳染至人體為「非常不可能」(extremely

 圖片來源:pixabay

其中,從動物直接傳播是指新冠病毒或其近親從天然動物宿主直接傳給人類,然後開始人傳人。根據已有研究結果,最有可能的動物宿主是蝙蝠,特別是菊頭蝠。此前在中國、日本、泰國等多國收集的菊頭蝠樣本中,都發現了與新冠病毒在遺傳學上高度相似的病毒。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蝙蝠數目眾多、群居等特點都有利於其進行病毒傳播。事實上,在所有哺乳動物中,源自蝙蝠的人畜共患病毒占比最高。

不過,蝙蝠直接傳染人體的假說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盡管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相似度較高,但兩者仍存在數十年的演化差距。尤其是兩者在關鍵的氨基酸位點上存在差異,因此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結合人體ACE2受體(新冠病毒受體)的能力較弱。此外,調查團隊也沒有從中國的蝙蝠或其他野生動物體內,發現新冠病毒的蹤跡。

相比之下,新冠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傳給人類的可能性更高。曆史上,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傳給人類的案例屢見不鮮,尼帕病毒、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等均是如此。而對於新冠病毒,除了前文提到的穿山甲,一些其他動物(例如牲畜)也可能成為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中間渠道。

調查報告指出,人類與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接觸頻率,遠不及與牲畜及其他馴養的動物的頻率高。而畜牧場之間密切的聯絡網也為病毒的大規模傳播提供了便利。不過,目前針對家養動物的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研究都還沒有找到物種內傳播的證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疫情前後,在收集自中國31個省份,來自野生動物、牲畜以及家禽的超過8萬份樣本中,沒有一個在核酸檢測或抗體檢測中呈陽性。因此報告也強調,應該擴大檢測範圍,在東南亞及其他國家,篩查野生動物以及家養動物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及其近親,繼續尋找可能的中間宿主。

除了這些通過動物傳播的假說,調查團隊還考慮了另一類途徑——通過食品或冷鏈傳播——的可能性。在中國大陸的疫情趨緩之後,數次小規模的疫情複發可能與冷鏈食品有關。但在考慮病毒最初傳給人體的途徑時,報告指出:由於冷鏈上的病毒不僅濃度很低,而且無法進行複制,因此在病毒尚未廣泛傳播的2019年,由冷鏈致使人類感染,並引發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性較低。

至於實驗室泄露,報告也給出了細致的回應。一些外媒提出這一設想的理由包括:武漢病毒所曾對冠狀病毒RaTG13進行測序,而這種病毒能在蝙蝠的肛拭子中檢測到,也是已知的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病毒株;2019年12月2日,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搬到了離華南市場較近的地方。

對於這些不具說服力的「依據」,調查報告列舉了一系列反駁的理由。首先正如上文所說,即便是RaTG13與新冠病毒也尚且存數十年的演化距離,因此從理論上也難以迅速演化成新冠病毒;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在疫情暴發前的數月,武漢開展冠狀病毒研究工作的3個實驗室都沒有報道過與新冠相似的呼吸道症狀,對工作人員進行的血清學檢測也沒有發現新冠病毒。此外,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表示在疫情暴發前,沒有存儲任何冠狀病毒和蝙蝠病毒的樣本,也沒有任何由搬遷引起的實驗室事故。因此聯合調查團隊認為,實驗室泄露引發新冠疫情是「極不可能」的。

  下一步計劃

作為目前最權威、全面的新冠病毒溯源報告,這項曆經28天的研究雖然沒有為新冠病毒的來源給出確切的答案,但它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喬治城大學的病毒學家Angela

為了追蹤新冠病毒的起源以及病毒的最近共同祖先,聯合調查團隊在報告中制定了下一階段的計劃。計劃包括對其他市場的動物和產品交易記錄進行分析,尤其是那些與早期病例存在流行病學關聯的市場;對東南亞以及更遠地方的農場中的可疑動物進行調查,搜尋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病毒;對存在冠狀病毒易感動物的畜牧場以及皮毛農場進行調查;對農民、供應商以及他們的接觸者,以及冷鏈食品相關職業的工作者進行檢測。

而為了尋找病毒最初的天然宿主,下一階段的計劃還包括:檢測野生動物樣品,搜尋其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近親的序列或特異性抗體;繼續調查存在於中國南部省市、東亞其他國家、東南亞以及其他地區的菊頭蝠;對2019年末之前出現新冠病毒陽性樣本的國家,以及報道蝙蝠中存在其他冠狀病毒的非亞洲國家,所供應的冷鏈產品進行追蹤;對於在2019年末前有汙水、血清、人或動物組織/拭子等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陽性的國家進一步開展追蹤研究……這些大規模的調查工作,需要全球專家團隊的聯合參與。

在現階段,我們難以判斷,病毒的溯源需要多久——或許是幾個月,或許是幾年。但這項工作也令人感到振奮並充滿希望。正如本次WHO團隊的共同負責人Peter


熱門內容

友善連結